“30分钟经济圈”以内的中心城区的功能辐射到卫星镇,确保城乡协调发展。具体采取以下发展思路:
  一是按照经营城镇的思路,实施中心城区和卫星镇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战略。中心城区和卫星镇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既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升级、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消除目前行政区域分散、画地为牢、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宏观调控手段。因此,首先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宏观规划思路,重新规划镇区行政区域布局。行政区域规划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区域经济的特点,统筹考虑全市区域的总体布局,使卫星镇发展规划与中心城区、周围村落、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次是科学制定适度超前的中心城区和卫星镇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划分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正确处理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关系,使每个卫星镇不仅成为周围农村居民居住的聚集地,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所在区域一、二、三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真正成为联结城市和乡村的中心、区域经济的中心和居民居住的中心。再次是抓住不同卫星镇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为发展卫星镇建立产业支撑,产生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最后用经营城镇的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及居住服务功能,为建设城镇、营运城镇打造基础平台。
  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城镇管理体制。一方面,尽快实施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对那些已在中心城区和卫星镇中心就业、经商的人员应允许登记为城镇户口,并享受与其他城镇人口同等的待遇,保障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当地城市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逐步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将农村居民纳入社会保险范畴
,通过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
  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和机制,提高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体系,为城镇的居民提供完善的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早日实现农村城镇化。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中心城区和卫星镇的特色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的就地转化。一方面,根据各行政区域自身的实际,依照自身的产业特点、地理区位和现有基础,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和"外部效益",形成相关产业群体,吸引技术人才,提高产品档次,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信息反馈,制定行业规划,制止恶性竞争,搭建公平竞争平台,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和发展。另一方面,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以规划和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中山市侨乡优势,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向卫星镇聚集,使乡镇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资源,加强厂际分工,缩短厂际运输、储存费用,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成本。
  四是适应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体要求,绿化、美化、保护好城镇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要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尤其是由实施农村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卫星镇,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要坚持工业企业集中发展的原则,做好集中治理污染。
  五是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为此,建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