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中山市城乡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刘秀

         
    德江书记2003年在中山视察工作时,对中山市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化"并举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并重,努力提高发展水平,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城乡结构,加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力度,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中山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中山市人口城镇化格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预测未来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促进中山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中山市城乡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的现状及趋势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腹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多年来,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并带动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一体化趋势十分明显。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由于中山市在行政区划上不设县,因此,在城乡发展过程中,构筑了全国特有的模式。
    (一)中山市城镇化水平分析
  所谓“城市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这种转变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工业生产在城市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吸引着农村人口源源流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传统的城市化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通常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与时俱进,城市化理论不断创新。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使用了“城镇化”概念代替了传统的“城市化” 概念。笔者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具有本质的区别:“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需要“背井离乡”,离开原来生产、生活的空间和地域,迁移到城市生活和工作。这种“城市化”的过程往往需要城市的交通、住房、公用设施等城市承载力的全面配合。“城镇化”则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种转化包括原有地域城镇化、生产方式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实施“城镇化”战略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全国如此,中山亦然。
  从纵向上看,1990年中山市总人口123.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8.5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1.19%;到2000年中山市总人口增长到236.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