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年销售收入1亿元及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01%, 比2001年的145.71%下降7.70个百分点。在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7大指标中,有3个指标低于2001年水平。这三个指标分别是:总资产贡献率低2.1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率低0.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低11516元.年/人;3个指标分别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02个、1.23个、6.98个百分点。
  3.工业利税贡献减少。
  2003年完成工业利税总额37.42亿元,比2001年的24.75亿元增长51.19 %,年平均递增22.96 %,远远低于销售收入年平均递增49.27%的水平;工业利税总额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7.86%下降为54.05%,下降13.81个百分点;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贡献大小的核心指标总资产贡献率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比2001年均有所下降。
  四、几点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山市工业经济经过几次提速,工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水平是今后全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纳入镇区工作实绩考核目标。
  目前,在工业强镇和突出贡献奖目标考核中,强调工业总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多,反映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少。建议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纳入镇区考核目标,防止部分镇区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而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促使中山市外源经济和内源经济的协调发展。
     2.加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力度,奖励民营经济比重上升的镇区。
  2003年,中山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276.4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完成销售收入360.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21%。在销售收入1亿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经济比重仅为14.4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3.77个百分点。为了加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力度,建议每年奖励民营经济比重上升的镇(区),对民营企业在准入、融资、申报名牌产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3.充分利用目前有限的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三资”企业。
  2003年,中山市“三资”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89.4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6.54%,已成为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但“三资”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偏低,贡献偏小,“泡沫”经济的成分较重,加上资源有限,特别是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建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且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杜绝只顾追求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不良现象。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中山市工业经济总量列全省21个地级市第5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列第11位,经济效益与经济总量未能同步发展,所以提高全市经济效益整体水平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工交司《新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实用手册》

            (作者单位:中山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