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完善教育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中山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难度大关键是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绝大部分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守在农村的很少。为此,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山高等教育体系和在职继续教育体系。一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文化水平。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治本之策。要把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就必须重视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培养出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二要突出政府在农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保证农科教结合的顺利实施,始终把为农业服务作为农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等等;三要把农业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置于关键位置,采用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农业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技术能手,大面积、高质量地提高广大农民、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
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03年中山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的实现程度仅为40%,离全面小康目标有较大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中等、高等教育中选择学农的人员较少,而且部分人员学成后又不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为此,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和吸引优秀农业科技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充分发挥其才能的 |
|
良好氛围,对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给予奖励,鼓励和吸引海外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二是制定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育计划,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技术推广水平。
4、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山已推行多年,各级政府一直都很重视,然而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未惠及农村劳动者和未曾就业者。社会保障既要考虑城市也要考虑农村,不包括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怎么健全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在于尽快健全保障困难群体和农村居民利益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每年新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二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无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险,把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供就业保障;三是结合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向基金式的社会保障的转移,将土地使用权益货币化,离土的农民将土地缴纳给农村社保机构,获得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以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让"农转非"人员同样都有缴纳就业、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金的义务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5、珍惜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