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最高的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仅为6.0%,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二)服务水平不高。第三产业服务水平较低,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占GDP比重偏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同步,与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态势不协调。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8.23亿元,占全市的31.6%,总量在全省21个地市和珠三角9个地市中分别居第12和第9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0%,比第二产业低65.1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省第三产业贡献率5.8个百分点。而在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贡献率已达70%左右,发展中国家为50%左右,美国则高达80%;二是从业人员占比偏低。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最大"容器",但由于其发展水平较低,其吸纳的就业人员相对较少,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3.7%,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三)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一是部分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如金融、电信、教育、文化、信息媒体、卫生和城市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仍基本处于国有经营、管制经营和限制经营状态,产品价格主要由政府制定,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差。首先,表现为竞争不足。服务业的行政管理色彩相对较浓,行业准入限制相对较多,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服务业需求得不到实现。其次,服务业投资基本上以国有为主。由于市场限制经营,一些本来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都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导致部分服务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2003年,中山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仍占75.9%以上,比工业高出52.8个百分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
  服务业领域还未形成;二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截止至2003年末,第三产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07户,占全市外商企业的5.0%,投资额为7.62亿美元,占全市外商投资额的8.0%。而同期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占全市外商企业的比例高达93.5%,投资额占全市外商投资额的84.5%。至目前为止,第三产业除交通、商贸、房地产、教育、文化、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等主要行业外,其它行业基本没有外商投资。
  综上分析,第三产业结构水平、服务水平以及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偏低,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增加值的四个构成要素看,2003年中山市第三产业营业盈余占该产业增加值的18.9%,比第二产业低9.2个百分点。从劳动生产率看,全市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4万元/人,比第二产业低1.1万元/人。
  四、发展因素分析
  要促使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如果离开第三产业的强力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全面、客观认识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对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一)有利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产业发展融入区域竞争,接受外部挑战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山市工业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人口集聚、财富积累、消费升级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目前,中山市已开始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大气候趋好,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已经具备。
一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表现出有利于第三产业较快成长的趋向。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普遍对服务的范围和质量要求有所提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第一、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本身都会对第三产业所能提供的服务需求增加;从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