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69%。与1990年相比提高了29.5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55%。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上看,1990年为47∶34∶19,2000年转化为15∶61∶24,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员的比重从53%提高到85%。
  从横向上看,中山市的城镇化水平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列第六位,低于深圳、珠海、广州、佛山和汕头五个城市。2000年全国和广东省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6.09%和55%,中山市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24.6和5.69个百分点。
  (二)中山市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山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近10年多来,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特征:
  一是城镇化进程速度快。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中山市城镇人口增加了2.72倍;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9.50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和全省城镇化水平分别提高9.86和18.20个百分点。中山市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9.64个和11.30个百分点。
  二是镇区间城镇化水平参差。按照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统计,2000年,在全市24个镇(区)中,石岐区、东区、火炬区、西区、南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100%;沙溪镇、小榄镇、大涌镇的城镇化水平在85--65%之间;神湾镇、三乡镇、古镇镇、五桂山镇和东升镇的城镇化水平在60--50%之间;东凤镇、坦洲镇和港口镇的城镇化水平为41%左右;南头镇、阜沙镇、板芙镇、黄圃镇的城镇化水平在31~39%之间;城镇化水平最低的是三角镇、南朗镇、横栏镇和民众镇,在11~23%之间。
    除市区外,在19个镇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沙溪镇,达到82.23%,比城镇化水平最低的民众镇高出70.32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也是沙溪镇,比1990年提高69.59个百分点。但黄圃镇、南朗镇、民众镇、横栏镇的发展速度低于10%。
  三是市镇规模结构出现集中化趋势。市镇规模结构可以使用城镇首位度指标衡量。城镇首位度是人口规模居前两位的城镇总人口之比再除以人口规模居前四位的城镇总人口之和。中山市城镇首位度1990年为1.08,2000年为1.20,提高0.12,说明中山市城镇人口逐渐集中于城区和少数镇,市镇规模结构出现集中化趋势。
四是隐性城镇化趋势明显。在农村人口中,人户分离的人口大量存在。也就是说,一部人口虽然户口在农村,但他们无论是职业、经济收入,还是生活方式已与城镇人口没有多大差别,农村人口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非农人口,隐性城镇人口大量存在。这也标志着中山市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
  (三)中山市城镇化趋势未来定位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尤其是与工业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中山市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本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城市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在广大农村也日益普及,城乡之间、镇村之间已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城镇功能逐渐多样化并得到普及;专业化城镇快速发展,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已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类型多样化、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城乡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1990年与2003年相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23.02万人增加到75.59万人,比重由32.30%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