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综合评价结果
1、综合指标得分情况
2001年中山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综合分值为66.34分,2002年综合分值为67.31分,2003年综合分值为76.40分。6个子系统的得分情况按2001年~20013依次是:经济发展29分、29分、29分;社会发展11.21分、11.64分、13.00分;人口素质6.75分、6.75分、6.75分(该系统的2个个体指标均采用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所以三年的分值相同);生活质量19.95分、20.01分、21.77分;民主法制6分、~分、~
分(2001年~2002年没有数据,无法测算);资源环境.0.13分、-0.10分、-0.12分。
2、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人民经过努力,农村实现了越温脱贫向小康的过渡。到1995年,中山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生活环境有了改善,人口素质有了提高,农村实现了总体小康。在随后的近10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围绕农村小康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迈上了新台阶。
通过测算,2001年中山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6.34%,2002年为67.31%,2003年为76.40%,年均递增4.8个百分点。中山农村居民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已走完了近五分之四的征程。按照这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再过5.7年,即到2009年中山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以达到100%,率先全面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2001年和2002年的民主法制子系统缺少相关数据无法测算,导致年均增长速度偏大。若2001年和2002年的民主法制实现程度按100%计算,则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2%。照此速度计算,中山要再过8.5年,到2012年方可实现农村全面小 |
|
康目标。
从各目标层的实现程度看,到2003年,在6大子系统,18项个体指标中,经济发展子系统实现程度最高,各个体指标全部实现目标值;资源环境子系统实现程度最差,还没有达到2000年全国农村总体小康标准的平均值。具体情况如下:
(1)实现程度较好的指标。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平均预期寿命、居住质量指数、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农民信息化程度、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9项个体指标全部实现目标值,实现程度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2项个体指标实现程度在90%以上,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贫富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实现程度接近70%。
(2)实现程度较差的指标。通过测算可以看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实现程度仅略高于30%;农业科技的支撑还不坚实,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实现程度为40%;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实现程度为50%,还差一半的缺口。
(3)实现难度较大的指标。中山农村社会养老刚刚起步,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养老覆盖率实现程度接近0;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常用耕地面积难以保持动态平衡,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实现程度为0。这将是今后中山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
基尼系数是个适度指标,过高、过低都不好。近年来,中山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2年贫富差距已达到国际警戒线,2003年越过国际警戒线,进一步上升为0.43,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今后的监测进程中应密切注视这一指标的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