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论断。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将是国民经济"软化",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的过程。从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从世界范围看,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加快,第三产业主导国家经济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加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中山市第三产业发展历程回顾、现状描述、存在问题与发展因素的分析,探讨加快其发展的措施与对策。这将对今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历程回顾
中山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第三产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回顾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快速提高阶段(1978-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商业、餐饮、物资、外贸、运输、邮电等流通部门发展很快,第三产业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在低水平基础上得到了较快发展。十年间,中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98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8.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3.83倍,年均增长19.1%,比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高6.3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1978年第三产业比重为17.0%,分别比第一、二产业低30.8、18.1个百分点;到1987年,第三产业比重较1978年提高了14.9个百分点,较同期第一产业 |
|
高2.5个百分点,较第二产业低6.8个百分点;从产业贡献率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1978
-1987年期间,第三产业增长对GDP贡献率为48.0%,比同期第二产业高出4.1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处于快速提高阶段。
(二)持续增长阶段(1988-1995年)。1988年,中山升格为地级市。进入90年代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中山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扶持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使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为代表的传统第三产业和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88年的12.91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7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85倍,年均增长18.4%,第三产业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仅比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低0.3个百分点。在此阶段,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5.8%,同期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58.6%,与第二产业共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仍有一定差距。
(三)稳步发展阶段(1996-2003年)。第三产业经过前两阶段的高速增长,1996年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1996-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76.74亿元增加到158.40亿元,年均递增9.5%,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速4.7个百分点。2003年,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的是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3.3%;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行业有批发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