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的来说,按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中山的形势比较乐观,基本走完了五分之四的小康路程,为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三、中山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利因素
近年来,中山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生活环境改善,交通快捷方便;社会保障增强,社会治安良好,已具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优势条件。
1、农村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山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小康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32倍,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小康进程进一步加快。从新世纪前3年的农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增长速度有所回升,为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山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消费结构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逐渐走向小康。
3、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向较高层次发展。
中山农村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在支付能力的增强和市场经济的促动下,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的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农 |
|
村居民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享受,教育和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农民文化生活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由2001年的10.39%提高到14.16%,提高了3.77个百分点,文化消费的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明向上。
四、中山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薄弱环节
从中山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有着自己的特点,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
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放缓。
80年代初,改革从农村起步,显现出了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效果。但是进入90年代,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从1997年起连续下滑。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达13.7%,1997年,骤减为11.6%,1998年为8.6%,1999年为1.9%。至200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开始缓慢回升,2000年~2003年年均递增3.3个百分点。但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两者收入差距却越拉越大。2003年中山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7211元,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14906元,两者的比例从2000年的1.85:1拉大到2.07:1,我国统计专家认为,要实现全面小康,城乡收入差距应以1.5:1为宜。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民消费能力降低,一个消费弹性最大的阶层,却满足不了拉动内需的要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发展下去还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2、农村人口素质提升难,劳动力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素质,才能更好掌握科学技术,才能更快地把科学技术转变成为经济产品。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成为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