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12%的权重。目前,中山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全市近75万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4.9%。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数量少,从而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崛起的今天,显然处于不利的境地。
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难解养老后顾之忧。
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赋予了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被赋予了4%的权重,两者合计占到12%权重。按照农村全面小康指标说明,农村养老保险是指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到足额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从中山实际情况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近乎于0,才刚刚开始起步,社会养老水平低。
4、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判断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高度平均,大于0.6表示高度不平均,一般将0.4作为贫富悬殊的警戒线。统计专家认为,我国要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基尼系数以0.35为宜。
2001年中山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4,2002 年上升为0.40,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0.43。数据表明, 2001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合理,2002年,贫富差距已达到国际警戒线,2003年则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需引起高度关注。同时,据中山2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收入比重差距也由2000年的5.18倍扩大到2002年的5.75倍,进而至2003年的10.83倍,已远远超过了3.29倍的世界平均水平。
5、资源环境堪忧,常用耕地面积变动严重失
|
|
衡。
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和保障人民食物安全,必须保证人均1亩常用耕地。2002年中山人均常用耕地仅有0.4亩,远低于全国1.23亩的水平,2003年人均耕地又降至0.34亩。今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难保耕地不被占用,难以确保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衡。仅此一项指标足以令中山无法百分百实现全面小康。
五、加快中山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中山已具备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和能力,但是,实现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中山难以实现的某些个体指标有可能延缓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为此,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根据中山经济发展特点,明确发展战略目标,针对重点难点,用科学的发展观,以构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发展环境、社会保障机制平台为支撑,创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环境。
1、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劳动力转移三轮驱动,加快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新时期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来源。一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向农业的深度要收入;二是以税费改革为契机,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向制度创新要收入;三是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动力,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向农业外要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