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高,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存在规划趋同性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对城镇的管理力度不够,造成个别镇(区)内涵不深,发展质量不高,城镇面貌和环境质量没有实质性改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外延型扩张阶段。
二是由行政区划设置分散带来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分散,不利于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由于行政区域设置的分散性,客观上导致了镇区各自为政,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造成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和产业布局难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这种规划的分散性和镇区各自为政的格局,一方面必然带来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管理层次低,空间布局分散,难以形成经济聚集能力和聚集效益。另一方面,造成资源整合共享困难,难以形成中心发展区域。
三是城镇和产业布局的分散性弱化了城镇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三农"问题难以解决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瓶颈。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城镇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农村劳动生产率。我国也不例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按单位面积计算的城镇人口承载能力是全国平均人口承载能力的112倍;城镇经济产出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6倍;城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0倍。虽然多年来中山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但直到目前,"三农"问题仍是困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工业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断弱化;三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事实上,第三产业是就业弹性最大、劳动密集程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产业。由于我市行政区域划分分散和产业 |
|
布局分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方面,使城镇未能达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人口规模,因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共需求,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进而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第二产业发展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目前乡镇企业主要以个体、私营企业居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少,单个企业规模小,不可避免地出现企业组织结构层次低,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加上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对吸纳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力度不够。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败难测,有幸生存下来的企业已基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随着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就业弹性明显下降,就业增长率呈阶段性递减趋势。面对这种客观现实,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三农"论"三农",要有逆向思维战略,要从推进城镇化入手,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城镇化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改革目标。
三、进一步促进中山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只有充分认识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给中山市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笔者认为,加快中山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宜以目前的孙文路步行街为圆点,以大约30分钟车程为半径规划大城区(以下简称中心城区),以西北区域、东北区域和南部区域为辐射带动区域整体规划卫星镇,构建城乡双层互动结构。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