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52.23%;地区生产总值从43.55亿元增加到501.4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8.81亿元增加到315.9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3.21%提高到63.00%;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由78.01亿元提高到1544.29亿元。同时,大部分城镇已初具规模,为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城镇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19个镇中,有5个镇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上,其中小榄镇已达30多万人,有10个镇的人口在5—10万人,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只有4个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来,中山市城乡经济社会基本保持协调发展。由于中山市特有的行政区划设置,为未来城乡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和城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中山市行政区划不设县,市镇两级生产与生活联系密切,行政管理方式属于紧密型管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腹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近年来“工业立市”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开创更广阔的空间。今后中山市城乡和城镇化将按照如下趋势发展:
  一是中山市人口城镇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2003年中山市第二、三产业比重已达到94.60%,按照城镇化发展的共同的规律,城镇化水平应该达到70%左右。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会相应达到75%以上。按户籍人口计算,中山市2003年人均GDP已达到4422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也将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只达到60%多。因此,今后10年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
的确立和"五个统筹"概念的提出,在建设全省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示范市总体要求导向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为中山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城镇化水地区差异将得到明显改善。随着今后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中山市城镇化水平镇区间的差异将得到明显缩小,城镇首位度将趋向下降。
  二、制约中山市城乡协调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因素  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具体体现。虽然中山市近十多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保持协调发展,但仍有如下因素制约着中山市城乡协调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一是对城镇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预见性。毋庸置疑,城镇规划水平决定着城镇的发展水平、速度和质量。但是,城镇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本依据,起着城镇化建设的龙头作用,客观上要求具有战略眼光和将军风度。从现实来看,中山市辖区面积180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5个区、19个镇。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抢抓机遇,24个镇区都按照各自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了镇(区)域内规划。但是,由于各镇区各自为政,镇际之间、区际之间、镇与区之间的规划难以衔接,尤其是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缺乏统一布局,建设盲目性大,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低。从历史上看,一方面,中山市走过了一条由县建制改为县级市建制再升格为地级市的发展道路,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方略整体规划起点不高,深度欠缺,建设标准较低,尤其是对实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的指导还不够具体,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